現(xiàn)在市面上的絕大多數Hifi功放重播我們通常所認知的樂器頻率范圍實際上都沒什么問題,而音箱要重播樂隊的完整頻率實際上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頻寬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限制范圍主要在低頻,低頻率每多下潛1HZ,都是很寶貴的,既要下潛的深又要有分析力,那可就真是難上加難。低音單元值量越大,反應速度當然就會變慢,起動慢,停止慢,實際上就是降低了低音分析力與層次,加大了失真,所以有良好分析力與層次感的低音總是不便宜的。
而生產既有深度下潛又反應速度及快速的揚聲器是所有音箱制造商的共同夢想。
低頻分析力與層次的要求是一種質的要求,非常重要。
如果低音速度慢,不但與中高頻的速度不統(tǒng)一,聽感上不流暢,難以形成一個音樂的整體,會有各響各的感覺。
如果選擇一對好的音箱,我覺得首先要選擇好的低頻,渾的,慢的,散的,音染重的都是分析力不良的,是失真較為嚴重的表現(xiàn)。
低頻的表現(xiàn)決定了音樂的最終表現(xiàn),音箱的設計實際上也就是低頻的設計。
我們過去生產過音箱,現(xiàn)在選擇產品,以及在系統(tǒng)搭配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低頻的表現(xiàn)。
因為人耳對低頻不太敏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偏差,燒友們的意見也并不完全統(tǒng)一,實際上是辨別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認識上難免不夠清晰。
低頻的表現(xiàn)是服務于聽覺的,由于人們聽覺的主觀性與喜好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沒有辦法建立起所謂科學測量的標準,因為目前在科學儀器也還都沒有辦法測出不同人群或個體應有的喜好,而人本身對自己的認識也是有限的。喜好隨著閱歷和知識結構的改變也會產生變化。所以音響中低頻的分析力好壞只能依靠各自的經驗去分析和判斷。
不少燒友都玩過低音炮,而炮的頻率通常在100Hz至25Hz之間,并且頻率可調,假如你將炮設定在40HZ,如果你的主箱不與之相配和的話,即使音量開的較大,也并不會覺得它有多“響”,能量和沖擊力又有多強,甚至于還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與主箱有著良好的銜接,它的表現(xiàn)力才能得到發(fā)揮,表現(xiàn)也就完全不同了,所以低音的質感與分析力與中音的表現(xiàn)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一定要包含中音的成份。
中音與低音一旦脫節(jié)的話,低音的質量就會下降,聽感上不但會顯得松散、無力,沒有實體感,“重量”也會下降很多,并且跟不上中音的節(jié)奏,動態(tài)感也會隨之下降,還不如下潛沒那么深但同步感更好的系統(tǒng)聽起來更舒服。
那么到底怎樣辨別低音分析力才是好的呢?盡管有人說我喜歡這,喜歡那,甚至于把形體收不住,音染嚴重的低頻當作正確的,除了個人喜好這個因素之外,與對低頻的認識上的模糊有很大的關系。畢竟人耳對低頻不是很敏感的,有一些模糊也算正常吧。
鋼琴在所有的樂器中它的音準和頻率是不變的,我們就以鋼琴的低音表現(xiàn)做一個經驗性的聽音探討。鋼琴共有88個鍵,最左邊的鍵也就是頻率最低的鍵,只有27.5Hz。這個鍵敲擊下去之后它的頻率是不會改變的,音準也是不變的。換一句話來說,所有的標準鋼琴無論是立式的還是三角的,無論是大還是小,這個標準都是不容改變的。但是聽起來大小不同的鋼琴又有音色和動態(tài)范圍上的差別,這是除了頻率和音準之外腔體的共鳴和弦的弦音的諧波分布上的差別。
鋼琴的琴錐敲擊琴弦上的聲音是標準的也是準確的暫且稱為弦音吧,這是鋼琴聲音的基礎也是其它樂器音準參照的標準之一。樂器在共鳴和共振所產生的諧率一般發(fā)燒友習慣于稱之為諧波,我們還是用這種通俗的講法吧,無論是稱之為弦音還是諧波可能都不夠專業(yè)和標準但通俗的講法可能有助于理解。
聽感上鋼琴的低頻是必然包含腔體的共鳴所產生的復合頻率以及弦音和諧波的,這些因素的綜合層次越多越豐富,音色的變化也就越多,聽感上也會變得更加的美妙。這種美妙在于一些細微的差別,也就是老燒們常說的微動態(tài),而微動態(tài)的表現(xiàn)無論是音箱還是功放都要有更快的反應速度才能捕捉到。該動即動,該停則停,才會有好的低頻層次與分析力,因為該動不動,該停又停不下來,又怎能不亂不失真呢?所以通常反應速度快的系統(tǒng)才會有更好的細節(jié)的展現(xiàn),才會有良好的低頻分析力。
繼續(xù)以鋼琴的AO鍵為例,大的三角琴同樣27.5hz的頻率由于共鳴腔體大,能量更強,聲音更厚實,共振的延時也隨之延長,每秒27.5次的頻率也有所下降,所以在聽感上大的鋼琴不但能量更為宏大,低頻的下潛聽起來也會更深,低頻的音階也會更豐富。而小的立式鋼琴共鳴的時間顯然要更為短促,表現(xiàn)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鋼琴88鍵每個鍵有三條鋼弦,共264根。從27.5hz到4186hz都是諧音,它們共存在一個諧振優(yōu)良的腔體之內,當你敲擊每一個琴鍵的時候,不僅這三根弦音在發(fā)聲,其它的兩百多根琴弦在這個腔體內也會隨之震動,散發(fā)出各自頻率的美妙的共鳴。這些共鳴與諧波的分布,既是不失真的,也是非常豐富與微妙的。所以同一架鋼琴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隨著演奏手法的改變,音色的表現(xiàn)也是千變萬化的。這也正是演奏家對腔體共鳴與弦音以及諧波在認識上、控制能力上的一種表現(xiàn),既與技巧有關更與對作品的理解有關。
現(xiàn)場音樂會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波哥雷尼奇在江蘇大劇院的演出,一架鋼琴就如同一個管弦樂隊,氣勢恢宏,低頻的能量驚人。既有充分的下潛又有金屬的質感和味道,這種力量感和氣勢在那個瞬間讓我感覺到震驚。這種低頻中的力量與弦音和諧波的分布剛柔并濟,簡直太美妙了。讓我進一步體會到為什么27.5hz的鋼琴低頻中能夠有清晰的中高頻弦音和諧波的成分。
除了大力敲擊之下,其他兩百多根弦的共鳴之外,弦的偶次諧波既有向上的延展,當然也有向下的延伸。而優(yōu)質的鋼琴諧波的延伸不但更均勻,“頻率”也更高,延展也更充分,是否能達到原有頻率的6個倍頻層甚至于更高不同的琴當然有所不同。以27.5HZ的AO鍵為例它向上的諧率(波)是成倍數的分別為55,二次為110,三次為220,四次為440,五次為880,六次為1760.......越往上越高也越豐富,這個27.5HZ同時也成倍下延,正是這種諧波的分布與腔體的共鳴以及鍵擊下的弦音,共同組成了一個聽感上的美妙音符的諧音,帶給我們美好音樂的享受。
理解了鋼琴的低頻所包含的應有成分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低頻分析力,不但能將低頻的延伸與共鳴自然的表現(xiàn)出來,低音中弦音以及向上的諧波都要有足夠的信息量。這才是好的低頻,也就是所謂有質有量吧。簡單一點來說,聽感上來說不但能聽到低頻下潛的深度也能聽到其中包含著的中高音的諧波成分,這樣的低頻才是具有下潛力量的,否則會顯得松散無力。
音箱已經有比較好的低頻分析力,在組成一套完整的音樂系統(tǒng)過程中,判斷功放是否具有同樣的能力也可以借用鋼琴的低音去判斷。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HIFI功放的頻率范圍都超過了音樂重播的范圍,低頻的下潛當然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功放的反應速度與性能上,也就是分析力以及音色是否中性上。
最近一個朋友在我這里聽鋼琴,在鋼琴的低音區(qū)域內,聽到了鋼琴的弦音和諧波中高音諧波的分布,覺得很不可思議,認為低音區(qū)域怎么會有中高音成分?認為不含中高頻諧波的成分的偏沉悶的低頻才是所謂的“低頻”。這也是一種認識上的模糊,因為鋼琴的弦音的頻率和音準實際上是不變的,變得只是其中共振頻率與諧波分布的完整性。
無論是音箱還是功放,所有的設計者都在追求最快的反應速度和最寬闊的頻響,慢則意味著性能的下降,失真的加大,與重播能力的不足。
君不見一些明明很慢的功放和你音箱,廠方在宣傳中會聲稱它們的速度是很快的,沒錯,因為他們一直在追求快,更快!
到目前為止從來沒有見過有任何一個音響制造商會說自己的產品速度是慢的。
(最大的鋼琴演奏琴聽說是92鍵的,多的這4個鍵都是在低頻區(qū)域,A0---27.5HZ以上的88鍵是不變的。雖然只多了4個鍵,但隨著琴體的加大制作難度也隨之上升,不容易控制啊,隨著低音域的寬廣,色彩的豐富性也會更強,但產量稀少價格可能也不止翻上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