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兩只耳朵
怎么會感受到3D聲音?
當你閉上眼睛,只用耳朵傾聽外界的聲音,你也能通過耳朵來分辨出聲音的來源。那么聲波從聲源通過各種介質傳遞到人的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從而聽到聲音,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jīng)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而人耳朵顯著的能力就是能辨別聲源位置,其中雙耳時間差是聲源定位的重要線索,即是因兩耳間的距離而使聲波到達兩耳時產(chǎn)生的時間差。直白來說,就是從左側發(fā)出的聲音到達左耳會比到達右耳的更早一些。這與聲波的頻率、方位角的大小相關。
兩耳時差圖:當聲音來自前方,雙耳時差為零(左)。當聲音來自側面,頭的尺寸約為20厘米,聲速為340米/秒,最大時差為0.58毫秒(右)。
(圖片源自知乎)
其次就是聲音到達兩耳的聲壓級差。由于頭部陰影效應,那么左側的聲音到達右耳上就會減弱。
再者就是聲音到達兩耳的相位差。因為聲波在空間不同位置上相位是不同的,除非剛好距離差一個波長。所以兩耳之間的距離差,導致了相位差。
兩耳相位差圖:通常耳朵會感測到相位差(左),根據(jù)頻率和入射角度,它們可以檢測到虛假相位匹配(右)。
(圖片源自知乎)
還有就是聲音到達兩耳的音色差。假如從左側來的聲音可以直接進入左耳,但是需要繞過我們的頭部才能到達我們的右耳。因此到達我們右耳的聲音會有一些頻率被遮擋。我們頭部的直徑約為20cm,約為1.7k Hz的波長,所以1.7k及以上的頻率不容易繞過人頭,衰減較大。一些頻率的損失會使音色產(chǎn)生差別。
所有這些影響都與頻率密切相關,而我們的耳朵已經(jīng)習慣了這種“偽像”,并將它們解碼為空間信息,讓我們通過雙耳能辨別聲音的方向。
DMI-KLANG
人的聽覺習慣
經(jīng)過研究表明,人們對頭前正上方的位置所發(fā)出的聲音比較敏感。KLANG通過運算和binaural的原理,以聽者的頭為中心模擬一個3D空間,將頭前正上方位置清晰標出來,只需要把重要的音源放置頭前正上方位置,就能讓聽眾自然重視這些重要的音源。這樣不需要將重要的音源的音量推大,簡化了工作流程同時保護了演出者的聽覺。
KLANG
耳機聽音和自然聽音
的區(qū)別是?
從1857年法國發(fā)明家斯科特(Scott)發(fā)明的聲波振記器(最早的原始錄音機),是留聲機的鼻祖;再到現(xiàn)在數(shù)字化音頻系統(tǒng),例如耳機,其聽音的便利性讓人十分熱衷,但是戴上耳機后,我們只能聽到立體聲,但是我們大腦依舊在搜索聲音方位的相關信息。這樣聽音會使得我們感到困惑,失去方向感,甚至聽覺疲勞。若要在耳機里依舊能聽取具有空間感的三維環(huán)繞聲音,需要在提前錄制階段對音源按照需求進行聲像定位。這對于現(xiàn)場演出采用入耳式監(jiān)聽(IEM)的音樂人來說并不友好,因為現(xiàn)場演出時間和流程十分緊湊,還不允許出錯!
KLANG:quelle
KLANG的3D混音
KLANG的3D入耳式混音技術精確地模擬了樂器信號在傳到您的耳鼓之前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這些被處理過的信號,會“欺騙”我們的大腦,讓我們大腦能識別到空間的信息。從而來模擬樂器在真實環(huán)境中的聲音。
在傳統(tǒng)的混音中,我們想要解決頻率掩蔽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再做一些EQ上的處理。但這樣就會改變樂器原始的聲音。在KLANG里我們就能模擬出一個3D的空間,這樣既能很好的解決一些在stereo混音中的聲音透明度、清晰度、頻率掩蔽等問題,也能把聲音放在我們希望放的位置上去。那么我們在現(xiàn)場混音中,針對不同的樂手需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聲音的位置來實現(xiàn),而不用再去從新做balance。
KLANG:vier
在現(xiàn)場樂隊監(jiān)聽系統(tǒng)里
KLANG的優(yōu)勢
--3D雙耳混音處理技術,為入耳式混音技術提供寬闊的,精細且自然的樂隊音效,讓我們的混音不再局限于stereo,讓monitor調音師有更多空間去嘗試不同的效果。
--為monitor調音師提供便利的工作流程,簡潔的工作界面。
--通過OSC協(xié)議與DiGiCo調音臺完美集成,讓monitor調音師能在調音臺輕松控制任何參數(shù),不用擔心好奇的樂手再擰壞您的balance。
KLANG app操作示例
【KLANG下載體驗demo】
請戴耳機體驗!
下載鏈接 https://www.klang.com/en/downlo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