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判斷永遠是方案的組成部分,因為分析儀器只能反映某些特定問題。
如果需要在一個場地工作很長時間,我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找機會熟悉系統(tǒng)的輸入和輸出,并對場地的周圍環(huán)境充分了解。這也意味著我們對系統(tǒng)的優(yōu)缺點有著深刻的認識,可以更好地幫助巡演樂隊獲得高質量的聲音。
盡管我將這個場館的主線陣列在整個覆蓋區(qū)域內將電平和頻譜變化控制在幾dB以內,但這個系統(tǒng)和常見的典型例子一樣——具有預算限制。主PA很好地覆蓋了90%的座位(我數(shù)過),但和管弦樂隊區(qū)齊平的前幾排座位超出了覆蓋范圍,導致人聲的清晰度不夠。
原本計劃用下掛補聲揚聲器來補充已安裝的主擴系統(tǒng),但即將到來的幾個活動意味著來不及了,現(xiàn)場確實需要一個權宜之計。我把兩個揚聲器放在唯一實用的位置——管弦樂隊演奏區(qū)的外角——并開始了調音過程。集成式的前場補聲方法可歸結為五個簡單步驟:
1) 確定現(xiàn)有覆蓋差距的范圍
2) 放置并對準揚聲器角度以填補間隙
3) 優(yōu)化EQ
4) 調整聲壓級
5) 設置延遲
現(xiàn)實情況是,對于某些活動,根本沒有機會設置分析儀并對補聲系統(tǒng)進行“標準”優(yōu)化。因此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我相信耳朵是系統(tǒng)技術最有價值的工具,所以我會通過耳朵來確定正確的聲壓、EQ和延遲時間,然后用分析儀來驗證,看看我的判斷誤差有多少,這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
用耳朵
覆蓋差距:播放參考音樂的同時,我在座位區(qū)走動,找出最需要前排補聲的座位。提示:要使高頻衰減更清晰,請嘗試使用粉噪。圖1顯示了左側座位區(qū)域和補聲系統(tǒng)的位置,受影響的座位用黃色高亮表示。
位置和角度:由于裝飾和視線因素,凹角是補聲揚聲器的唯一可用位置。我把它們對準了我認為是覆蓋范圍中間的地方。雖然通常的做法是將揚聲器的中軸對準最遠的座位,但這并不適用于前排補聲,因為較近的座位需要更多的補充,而隨著座位向后,覆蓋主力將轉移到主系統(tǒng)。
EQ:通過播放參考曲目,我調整了調音臺前場補聲的Matrix通道上的參數(shù)EQ。前場補聲的總體思路是減少高頻,因為較小的高頻驅動器放置在離聽眾更近的位置。
聲壓:同時播放主擴聲和補聲系統(tǒng),調整補聲系統(tǒng)聲壓,直至與主PA的聲壓銜接自然。
延遲:站在主擴聲和補聲系統(tǒng)聲壓幾乎相等的那一排,我從視覺上估計前場補聲距離主擴聲大約11英尺的距離(10毫秒),因此我在控制臺的Matrix輸出中給它增加了10毫秒的延遲。
通過分析儀器
稍作休息,我又回到場地,啟動了(Rational Acoustics)Smaart,并再次經(jīng)歷了同樣的過程。不過這次,分析儀數(shù)據(jù)則是我決策的主要參考。
覆蓋差距:我首先在主覆蓋區(qū)域的中間進行四次數(shù)據(jù)跟蹤,并將數(shù)據(jù)取平均。這很好地表示了主擴系統(tǒng)在空間中的運行情況,并作為前場補聲響應的目標曲線(圖2,橙色軌跡)。
圖 2
該系統(tǒng)相對平坦的曲線(超低頻靜音)顯示了其作為語音擴聲系統(tǒng)的主要用途。通過在座位排上移動時進行測量,我能夠準確地看到主擴的高頻響應下降的位置,并確定前場補聲的必要覆蓋區(qū)域(圖3)。
圖 3
位置和角度:雖然補聲系統(tǒng)需要覆蓋比我最初想象的靠后一行,但因位置無法更改,角度仍然朝向該區(qū)域的中心。因此這兩項沒有變化。
EQ:我的耳朵告訴我補聲揚聲器的高頻過高。為了檢查這一點,我禁用了Matrix 的 EQ,并從補聲覆蓋區(qū)域的中間位置測量了它們的“原始”響應(圖4)。
圖 4
我的耳朵判斷出的聲壓匹配結果證明是正確的,而且揚聲器的高頻響應確實超過了主擴聲。先不管增益設置,把EQ調回來。除了我用耳朵判斷的-4.5 dB高頻削減外,我在16 kHz時增加了一個額外的削減,在1.7 kHz左右提升了一點(2 dB),最終與目標曲線接近(圖5)。
圖 5
如果有另一個參數(shù)EQ頻段可用,我會將響應緩沖降低到350Hz左右,但常識告訴我優(yōu)先考慮1kHz以上的響應,這正是前場補聲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區(qū)域(圖6)。
圖 6
聲壓級:通過耳朵進行的系統(tǒng)設置聲壓級距離完美匹配誤差不到1 dB。幾乎沒有變化。
延遲:這是有點棘手的地方。前場補聲延遲應設置在補聲覆蓋區(qū)與主擴覆蓋區(qū)重合的點,因為這是發(fā)生最多交叉的地方。位于第四行的中間,Smaart的延遲跟蹤器顯示會在3.3毫秒內到達正確值。事實上,我有些過度延遲了,這是有道理的:一些系統(tǒng)技術故意過度延遲,以改善聲像效果,因為這聽起來更自然。
關于這一點有多個流派,但為了研究相位對準,我將補聲系統(tǒng)的延遲給到3.3毫秒,以完美地同步到達時間。不幸的是,圖7顯示了它和主擴相位不兼容,這在A品牌的雙通道點聲源揚聲器的軸上點和B品牌線陣列的軸外邊緣之間并不意外。
圖 7
由于不在一條線上,任何花哨的對齊技巧都只適用于一個座位,所以我稱之為“盡可能好”。在覆蓋區(qū)域內來回踱步來傾聽參考音樂,確認從主PA到補聲系統(tǒng)的平滑覆蓋切換,確保沒有奇怪的圖像或電平跳變。
結論
我想非常清楚地表明,這篇文章不是“人類判斷PK分析器”的意思。老式的耳朵經(jīng)驗工作流程使我在現(xiàn)代方法的1 dB和3 ms 誤差范圍內,這正好證明了判斷和經(jīng)驗可以非常有效,我們應該相信我們在沒有分析器的情況下做出改進的能力。
分析儀只需將更多信息用圖像顯示出來,讓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人類的判斷永遠是方案的組成部分,因為分析儀器只知道如何回答某些特定問題。例如,采用3.3毫秒的延時,解決了主擴和補聲同時到達的問題,但還應考慮相位問題;例如,盡管獲得了完美的聲壓匹配,但考慮到位置非常接近前排的幾個座位,我最終還是將補聲降低了2 dB。優(yōu)化只有在滿足生產需求的情況下才是“最佳”的,當前排的顧客抱怨太吵時,我們總不能回應說“這是分析儀告訴我的!
經(jīng)過這個實驗,如果以后靠耳朵做出判斷,我們就不會那么害怕轉動旋鈕。從這個意義上說,分析儀是一種重要的參考工具,而耳朵能夠幫助我們做出 “人性化” 判斷。